-
-
(4.32)【打破时空和因果模式】:瞬间和印象的序列过程,与时间线的时点相对应,在序列的终点得到认知。
-
而是说,它来自已经询问过、探索过、寻找过、渴望过,穿过所有粗、细和因果层面,最后,来到最终明辨(2.26-2.29)面前。
-
这一因果过程是永恒的,意味着由深层习惯/印象(samskaras)产生思想与行为,及它们随后创造更多的记忆与印象——这一过程亦没有开端。
-
类似,我们的存在,也从因果层面(causal level)的蓝图起始,从那里我们用精微物质(prakriti)进行“填充”,以成为一个完整、完全的人。
-
【粗、细、因果域】:有关粗、细和因果域,以及更高的意识,见以下文章:Levels and Dimensions of Consciousness 意识的层次和次元http://swamij.com/levelsdimensions.htmOM
-
【声音振动是更精微的实相】:许多冥想和灵性教义认为实相的精微层、因果层的基本振动是声音、词语或咒。本节经文指出,通过分辨对象的三部分,精微声音便会显现,而通过这一显现,就获得了声音的意义。
-
这些转换就是“因果原则”的基础。我们知道其中一些转换的表层现象。而更精微的转换,则为合一行者所知。【记住无欲(不执著)】:要记住合一之道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无欲(1.12-1.16)。
-
【Ishvara pranidhana带来三摩地/合神(samadhi)】:通过放手的态度,练习临在、献身或臣服于创造之源、因果域、神、至上古鲁或上师(ishvarapranidhana),便得到完美的专注
-
Santosha:满足(2.42)Tapah:训练感官、苦行、禁欲(2.43)Svadhyaya:自学/研究自己、沉思圣言(2.44) Ishvara pranidhana:臣服;(ishvara=创造之源、因果域
-
Santosha:满足(2.42)Tapah:训练感官、苦行、禁欲(2.43)Svadhyaya:自学/研究自己、沉思圣言(2.44)Ishvara pranidhana:臣服;(ishvara=创造之源、因果域